close



交響詩篇eureka 7最後幾話,蘭頓和eureka來到了珊瑚巖的核心。那種用圖書館代表世界,書本代表每一個人的意念非常棒。在那裡,人們能像閱讀書本一樣悠閒的待在世界中,以各種自己喜歡的姿勢,閱讀每一個人,進而達到彼此完全了解的地步。

從小學國中到現在,我們與週遭不少人都實際上相處過,但是事實上一點都不熟。反倒是原本生疏、經朋友介紹或有共同擁有某部作品的經驗(同為觀眾或是作者/觀眾關係),進而在網路上有近一步接觸的人,更能成為自己生活的重心。從bbs到html,早期的icq到現在的msn,還有網路遊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媒介。對於生命最重要的事就是觀賞好作品的人來說,因為觀賞閱讀是十分個人的事情,就算看場電影跟幾十人同場,或者書店好幾人與自己閱讀同部作品,自己詮釋作品作者的結論遠大於其他觀眾的感受,甚至超過作者原本的創作意念。這是指以一對一的接觸而言。所以明知道獨立的個體才能創作或存在於網路上,一切的緣分都是有機可循;有些人對我來說,仍然只存在於影像或紙張之內,還有msn中。不論本人是否有各自的生活圈,我所關注的只有在作品之中,和網路上呈現的這一刻。

近年來討論網路遊戲的真實/虛擬存在的作品很多,電影有押井守的avalon、漫畫有篠房六郎的空談師和遊鬥異世界、還有攻殼、.hack系列作等等。但是虛擬存在真的只發生在網路遊戲中嗎?當然不是,早在人們有了意識開始幻想,那個世界就一直不曾消失過。還沒有網路的20世紀中段之前,人們早就以書本、電影、和書信往來,彼此交流溝通和獨斷解釋下,構成了獨立個體腦中對世界的認知。我從來沒見過小池定路,之後大概也一輩子沒有交集;我卻認為在他的畫中,我看到了他的靈魂。觀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此因自作多情而造成的陰魂不散,就是攻殼所謂的靈魂(ghost)的由來嗎?

不管從哪一面向與某人相處,當然一般來說,資訊掌握越多越不會犯下獨斷的毛病。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障壁是如此龐大,讓我不得不承認從小嚮往與某人直至靈魂深處的理解不過是種美麗的神話,聊以自慰罷了。相處順暢只能說是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氣對上了,能互相接受了,稱不上理解。不過能夠從異己身上看到某些點,進而在自己的內心開荒闢土拓展一片廣大的未知領域,已足以讓我一輩子樂此不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sssh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